您的位置: 首页-> 青廉文化
从小到大,看过不少故事,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那个关于“孝”字来历的故事:在古代没有出现“孝”字之前,人老了都会被子女抛弃于深山里。后来,有一个叫“孝”的人,依照惯例也背着自己年迈的母亲准备弃之于深山。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,老母亲不停地折取树枝,扔在走过的山路上。“孝”以为老母亲在暗做记号,他不停地对母亲说:“母亲,你老了,你真的老了”。天快黑时,一直沉默的母亲对“孝”慈祥地说:“儿啊,娘知道自己老了,天黑了我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,所以,刚才在路上我都做了记号,你就照着回家吧!”“孝”听完后泪流满面,毅然把母亲背回家,并告诉了妻子,妻子也深感愧疚。从此以后,夫妻俩一直把母亲照顾得很好,让她安享天年。
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习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,他曾说:“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,子女教育得好,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。” 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。
小的时候,家里比较穷。别说零食了,就是基本温饱也只能算是勉强解决。有一天,爸爸买来两盒罐头,罐头里是一个个弹珠大小的“蛋”,爸爸跟大家说:“姥姥年纪大了,需要营养,这是给姥姥买的鹌鹑蛋,你们谁也不要吃。”我跟弟弟那时也就三、五岁,都明白地点了点头。我们早已经习惯有老人在时,爸爸妈妈给老人特意做的菜,我跟弟弟是不能吃的。爸爸说,等我们长大会有很多“好吃的”,而孝顺姥姥不能等着以后……后来爷爷得了老年痴呆症,意外摔倒后生活不能自理,上小学的我深深的记得,寒冷的冬天,爷爷屋子里是暖融融的,妈妈却在冰冷刺骨的井水边给爷爷洗尿湿的被褥。那时没有尿不湿,春夏秋冬,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总是挂满了爷爷的衣服、被褥,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干干净净,妈妈像照顾婴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爷爷,从来没有听到妈妈有过任何的抱怨。从那时起,父母就用行动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“百善孝为先,行孝不能等。”
我刚刚结婚就赶上公公脑淤血,失去了自理能力的公公离不开人。那时爱人的工作单位离得远,婆婆去世的又早,照顾公公的重任就落在我身上。25岁的我,在家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光过脊梁,却要每天伺候公公的大小便,耐心地哄因病而情绪不好的公公。因公公吞咽功能不好,每天做的饭菜也要像婴儿辅食一样不仅营养还要软烂。做饭、喂饭、擦洗、按摩,伺候每天的大小便,一样都不少,寒暑假更是寸步不离,即便在怀孕和月子期间都不曾间断。有两年赶上爱人挂职到别的省市工作,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卧床的公公就成我每天的重任,这样的日子我坚持了14年。人说,胸怀是委屈撑大的,我无怨无悔,因为父亲在我年幼的时候就给种下了“百善孝为先,行孝不能等”的做人准则,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骨子里,内化为本能。
赶上一个人照顾公公忙不过来时,女儿从小就懂得给我帮忙,给爷爷喂饭,帮我给爷爷清理大小便,很小就跟我一起一次次坐上120急救车送爷爷上医院。而今,给姥姥姥爷洗脚,剪指甲;吃饭点菜选姥姥姥爷喜欢的;有姥姥姥爷喜欢的一定给留着;给姥姥写两页的生活注意事项;给姥爷按摩,教姥姥姥爷微信;有她在,家务活根本不让姥姥姥爷帮忙。想想曾经的我,看着现在的女儿,也就看到了将来的女儿和她孩子的样子。我想这就是传承,这就是家风。
儿时,我们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健康成长,等父母老了,我们也必须给父母一个踏实可靠的肩膀。不能总是用一些“等我毕业了”“等我工作了”“等我挣到钱了”“等我有时间了”的托词来欺骗自己,更欺骗父母。无休止的等待,也许你有时间等,可父母等不起了。子女们又怎会知道其实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顺,也是父母最需要的呵护。工作之余,少一些时间喝酒应酬,少一些时间朋友聚会,多抽些时间陪陪父母,让自己的家真正有家的“味道”。百善孝先行,孝顺父母时不我待,千万不要等到父母老了才来行孝道,他们经不起无尽的等待,行孝行善与金钱无关,与感情相连。回家给父母做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,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,都是行孝。坐在父母身边听老人唠叨唠叨,家庭琐事上首先听话顺从,只要顺着父母,用心去体悟他们的想法,慢慢地就这样走进父母的心灵世界,由孝养父母的身转而孝养父母的心,行孝行善,不必轰轰烈烈,也不需要精心准备,它就在你我的举手投足之间。只要心中有孝心有善念,每天都能做到行孝行善。
子欲养而亲不在,身前行孝不能等,金山可以挣,亲情买不回,莫留遗憾悔一生,四方奔走我像风筝,一线牵起骨肉深情……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家庭和谐才能社会稳定。而行孝,则是保持家庭和谐的最有力保障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在家孝顺父母,在外以“善”待人处事,那么,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。